您当前的位置:(中国)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官不打送礼的?

发布时间:2014-10-17 阅读量:
中国有句古话:“官不打送礼的”。说的是在送礼人面前,再严厉的官也不好意思板下脸来训人。面对送礼人,不受礼受贿是一个刚性原则,如何拒礼拒贿却是一种艺术。但往往人们做不到。
据报载:不久前,安徽省萧县80多名领导干部被免职:从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数名县领导班子成员,到财政、交通、教育等数名局长;全县23个乡镇,近20名党政“一把手”被免。这些干部的“落马”都与原县委书记毋保良有关。自2012年3月被“双规”,毋保良案经历了漫长的司法程序。安徽省高院最终裁定维持原判:对毋保良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毋保良究竟收了多少礼?据法院调查显示:向其送礼的人员多达300名,其中公职人员占一半以上。这些送礼者呈四大特点:一是人数多、涉及面广;二是大多集中在过节、婚嫁期间,以“人情来往”为名;三是次数多、时间跨度长,“年年送”;四是“半公开化”,年节送礼已成惯例。
“有事”送礼,没有“请托事项”也要送礼,多名“送礼干部”说,一方面为了和毋保良“套近乎、搞好关系、工作中得到关照”,另一方面则是“随大流”:春节、中秋节,各单位都这么做,我不送,则没有面子。
所谓“腐败风气”都是人为产生的,“身不由己”是腐败干部脱责的借口。干部向领导送礼,不管是短期、长期投资,一定是有所求;领导收礼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贪欲。对腐败必须“零容忍”。
官不打送礼的,这句话从啥时候兴起的已无从考证,可在现实生活中好像送礼是家常便饭,只要办事就要送礼,不管是上下级、师生、同学及亲戚间相互办事,求办事者都要给办事的人送礼。几年前,社会上曾出现了这样的怪病:当官的不记送礼的,只记不送的。你看多么可怕!
从人情的角度讲,如果等办完事,当事人为了感谢人家买上点礼物去看看也能够理解,可现在最主要的是如果你想办事不送礼的话好像是没有人愿意给你办。这一风气已经是越演越烈: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先给阿姨进贡让多给予关照,上小学给班主任老师送,上高中宴请所有的课任老师,并且有所侧重的送,上大学以当地土特产为名给老师送。如果孩子特别突出可以免去送礼,但是有啥好机会你也摊不上。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了,还要为考研、找工作送。
“以礼代贿”与传统的受贿形式没有质的区别。只能说这种行贿受贿方式更隐蔽了,更具有迷惑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为官者要“打”送礼的,你若不“打”,就可能落入防不胜防的陷阱。为官者不能有贪婪之心,贪婪了往往对诱饵就失于警惕。见钱眼开的人,十个有十个终将跌入泥潭。为官者要时时自警:凡是超出一般人情来往的“礼品”,凡是名目繁多、以重金“锦上添花”的,都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卢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