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年的记忆与变迁

发布时间:2019-01-02 阅读量:

 与改革开放同成长 与美丽工投共奋进

□  陈 鹏

我生于80年代初期,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

儿时,对于年的记忆总是美好的,现在想来,那回不去的记忆也带着多许无奈。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年的记忆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发生着变化。

小时候的“年”就是吃好的,穿新衣。我记得那时候,从腊八就年味渐浓,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也的确,对于以面食为主的皖北农村,一年到头吃顿大米饭也就腊八这天了。而我们多数家庭的大米不是买来的,是换来的,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除了大米,水果、瓜子等零食也大多通过这种方式来交易。进入腊月,街头的吆喝声就多了“换大米”。我们一般都是用家里的小麦来换大米,而且是“不等价”交换,一般一斤多麦子换一斤大米,所以都比较珍惜,伴随着这顿米饭的还有肉,吃了这好的,也算是为年前的忙碌犒劳。

再往后的日子里,就能听到猪惨烈的叫声,杀年猪是农村的一件大事,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家里也就开始准备猪肉这个年货重头戏了。这个时候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家梁上有没有挂上刚称的猪肉,如果还没称,多少有点失落,虽然我知道迟早要买的。随着年的临近,年货的准备也越来越紧张。为了节省开支,我记得爷爷总是只买一两挂碗口大的鞭炮,那时的鞭炮个头大,威力猛,别小看这些鞭炮,它们可是要用到正月十五的,蒸馒头时揪下两个放一下,下饺子时揪下两个放一下,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才各放半挂。为了这些鞭炮,曾因偷放了几个挨来了批,也曾因在烤火堆里放炮炸伤了手……

过了年,走亲戚几乎是每个孩子的趣事,不光光是为了挣几块钱的压岁钱,我那时刚学会骑自行车,难得自己练练手,因为我们家人多,自行车不够用,过年用车紧张还得满村子借,好的自行车一般人家不舍得借,多数借来的自行车都要花上一番功夫修整才能骑。为了能兜兜风,这些麻烦也都抛在潇洒骑车之后了。

虽然过来这么多年,这些记忆仍然难忘,还记得……

1995年,我到县城上高中,那个年,看上了彩色的春节联欢晚会。1999年,乘着科教兴国的春风,我的母亲干了20多年的代课教师转正了,那个年,全家过的格外开心。2004年,国家全面免除了农业税,使排队“交公粮”成为了历史,那个年,村里组织了联欢晚会。

大学毕业后,我离开了家,到连云港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感觉“年”少了许多“繁琐”,多了新的方式、新的内涵。过年,再也不用提前买肉,距离在指尖上不再遥远。这一切,都缘于“春天的故事”,希望这个故事一直延续下去。

人民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就是佐证,我们就是见证者,年的记忆就是见证者。我们的今天也将成为记忆,为了新的坐标,改革开放四十只有进行时……